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未來五年的全球五大趨勢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By Eric Peterson 賀曉青 周鵬遠

《未來五年全球五大趨勢》研究報告,2022年報告的覆蓋期是2022-2027年

趨勢一

氣候適應投資空間廣闊,回報豐厚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適應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通過加強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


“減緩”人為因素影響一直是各國的緊要任務。然而,各地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投資和支持明顯不足。 2019年,全球氣候投融資總額為6320億美元,其中90%以上用於減緩氣候變化,只有約600億美元用於適應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現,適應氣候變化的融資額與需求額之間的缺口將不斷擴大。

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污染排放只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小部分,但其所受影響之大卻與其排放不成比例。因此,富裕國家開始重視為發展中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所需的資金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除啟動了一項650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機制支持氣候韌性發展以外,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的10個主要經濟體還呼籲世界銀行進行結構調整,增加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關注。

氣候變化適應性發展不僅有助於人們應對氣候風險,還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全球氣候適應委員會研究發現,從2020年到2030年,如果全球範圍內氣候適應性發展投資額達到1.8萬億美元,其產生的淨經濟效應可達到7.1萬億美元。

適應氣候變化的企業不但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對其業務帶來的風險,還能造福社會,展示消費者所看重的ESG領導力。此外,全球氣候適應性融資中,民間資本只佔不到2%。如果企業能夠填補這一市場缺口,未來可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私營部門在這方面的涉足仍然較少,目前的投資量僅有大約5億美元,市場存在大量空白。



圖1: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單位:10億美元)。

氣候適應成本(低成本情景,灰色;高成本情景,紫色)。

數據來源:聯合國;科爾尼分析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在緩解人為氣候影響的鬥爭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以及私營部門的深度參與。對此,企業需要立足長遠,認識到今天的投入將為未來幾十年帶來豐厚的回報。首先,企業應在快速發展的氣候適應市場建立先發優勢。利用氣候適應解決方案需求和市場的不斷增長,保護自身業務免受氣候影響,提前做好準備,應對監管機構和投資者要求披露氣候相關風險的壓力。

其次,做好應對氣候因素相關的供應鏈中斷的準備。最新研究發現,在12000個原始設備製造商當中,只有11%的供應商為氣候相關中斷做了充分的準備。戰略性企業應優先發展氣候適應型基礎設施,建立多元化供應源,增加庫存,升級保險政策,為氣候風險可能對供應鏈造成的顛覆性影響做好準備。另外,將氣候適應作為公司業務的核心組成部分,增加管理層對環境的關注,同時考慮擴展或設立氣候適應崗位,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與氣候相關的風險,調整業務運營,避免因氣候因素導致業務中斷而付出巨大代價。


趨勢二:經濟停滯將曠日持久

俄烏衝突、持續的供應鏈中斷、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以及全球不平等加劇等各種力量的交織,正將世界拖入持續的低增長期。

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為3.0%,僅為2021年的一半左右,迎來80多年來最大幅度的衰退, 2023年增長率預計為1.3%,2024年小幅反彈至2.9%。這將帶來“低增長與高通脹的”的“滯脹”風險,對發展中經濟體尤其不利。勞動力市場失衡可能持續存在,高額債務的增加可能導致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加劇。但是,現在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未來增長前景還為時未晚,比如採取政策措施保護弱勢群體,促進自由貿易,打擊保護主義,推動迅速解決俄烏衝突等等。

通貨膨脹對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造成了衝擊。預計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將高達7.1%,新興市場將達到9.8%(見圖2)。未來五年,發達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預計為3.0%,新興市場率為5.4%(2016-2021年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平均通脹率分別為1.6%和4.3%)。持續的高通脹率導致全球消費價格上漲,其中新興經濟體所受影響更為嚴重,因為其借貸成本大幅增加。

發達經濟體因俄烏衝突遭受更為嚴重的能源危機。在美國,小企業主、消費者等群體的擔憂可以通過“痛苦指數”(Misery Index)看出。據彭博經濟社報導,美國的“痛苦指數”已經達到12.2%,與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指數持平。加拿大住房相關部門預測在2022年年底前進入經濟衰退期。而在日本,進口和物流成本的急劇上升正不斷推高消費者生活成本,其中食品價格上漲最為明顯。

圖2:通貨膨脹(CPI)對新興經濟體(黑色)的打擊比發達經濟體(灰色)更嚴重



相比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受到低增長經濟環境的衝擊更大。疫情、房地產疲軟、供應鏈中斷、商品需求下滑、不平等加劇等因素都阻礙了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國家內部的不平等也在加劇,脆弱群體面臨收入銳減和就業難的困境。短期內,新興市場糧食不安全問題還將繼續惡化。低增長和緊張的公共財政削弱了政府對弱勢人群的資助能力。此外,由於農業投入品短缺,發展中經濟體可能會普遍出現生產力下降,糧食只能自給的狀態。

各國政府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槓桿改善持續疲軟的增長前景。比如,央行可以通過提高利率調節經濟,但需要謹慎管理加息節奏。加息過快有可能使經濟停滯不前,加息過慢則通貨膨脹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促進自由貿易和投資也可以刺激增長。如2022年1月生效的亞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進一步優化了區域開放佈局與合作。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如果經濟增長持續疲軟,世界將面臨持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綜合挑戰。謹慎加息、促進自由貿易和建立外匯儲備等可以幫助克服其中一部分挑戰。此外,還可通過相應政策確保政府決策能夠妥善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從而緩解部分不平等問題;通過制定法律,更好地保護工人,消除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問題。

企業應優先考慮消費者和員工的需求。可以採用捆綁定價等策略,以較低的單價吸引客戶按月採購,減輕通貨膨脹對消費者的不利影響。同時,建立強大的人力資源職能,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應對勞動市場失衡挑戰。另外,隨著經濟發展“不對稱性”的加劇,企業需重新評估採購政策,將採購目的地轉向能夠更好地應對低增長影響的地區。最後,企業還應密切關注美元波動,防範貨幣波動的影響。


趨勢三:數字鐵幕正在落下


科爾尼早在2020年的全球趨勢中就預測歐盟推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後,全球各地有關數據隱私的法律法規數量將進一步激增。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71%的國家及地區就數據隱私立法,另有9%的國家以及地區有相關的立法草案在案。

數據隱私法通常是為了保護公民以及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然而,相關的立法正在更多地被用來促進信息霸權,進而對全球的信息安全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未來五年,我們預計關於數據流動的立法草案將繼續激增,最終形成相對獨立的“數據經濟圈層”。多國將進一步要求企業在其本土建立數據倉庫,他們在國際數據流動的處理以及相關的數據隱私問題上也將產生分歧。因此,企業將被迫緊跟各國不斷更迭的法律法規,形成一個架構分散的分裂網絡(Splinternet),這將給企業和政府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

近年來,電子商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而各國紛紛推出相應的法規政策保護消費者數據和隱私。因此互聯網似乎正逐漸過渡至一個準則分化、“隔離牆”高築的大分裂狀態。這種趨勢無疑會加劇近年來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分裂,數據將逐漸成為地緣政治的下一個戰場。

此外,數據本地化還會影響到各種國家安全利益,包括推動網絡安全和打擊極端主義的能力。而對於企業來說,這將為內部網絡安全操作帶來一定的風險及復雜性,這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複雜性,加劇了地區間的信息孤島化。跨境數據的自由流動正逐漸受到遏制,而其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已然開始顯現。

世界銀行指出,強制性的數據本地化要求將對小型和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相較於發達經濟體,他們建設基礎設施所需的投資更為高昂,同時限制相關服務貿易的機會成本也可能更高。

而在微觀層面,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數據隱私法正在逐步影響企業的收入及利潤。歐盟之聲(Vox EU)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受到GDPR影響的公司利潤減少了8%,銷售額減少了2%。同時,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認為,美國各州數據隱私法的分化可能將在未來10年內給企業造成超過1萬億美元的損失(其中小企業的損失約有2000億美元)。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撇開監管障礙和額外成本不談,世界可能會進入一個數據民族主義的時代。而全球數據隱私法規的協調可以在簡化監管複雜性的基礎上,保護消費者數據的隱私,也可作為經濟增長以及加強網絡安全的有力抓手,為國家以及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若未來各國各地區數據隱私法規的協調未能實現,則更有可能出現由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作為基點的數字鐵幕。

應對數據隱私法規和本地化法規:

首先,企業可以僱用首席數據官(CDO),確保企業有效遵守當地相關的法律法規,且使企業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企業還可以推動數據管理方法創新,有能力推出創新型信息隱私技術解決方案的行業領導者可將合規性的考量視為一種機會而不是成本。

再次,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當下,無論數據隱私領域有多複雜,企業都應該增加數據收集以及使用的可視性和透明度,告知客戶他們的數據是如何被使用的。這將對那些尋求提高客戶忠誠度和信任度的企業帶來積極影響。


趨勢四:核能重獲青睞


俄烏衝突以及國際疫情所帶來的供應鏈問題引發全球能源市場動盪,導致各類能源價格紛紛創下歷史新高,進而對許多經濟體清潔能源目標的達成構成挑戰。俄烏衝突可能將會加速中長期的能源轉型,因為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且可有效推動能源安全。因此,許多國家政府重新把目光聚焦在核能上。

波蘭、瑞典和英國正在奮力推進核能項目,而長期反對核電的德國也將其剩餘的三個核電站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23年。為了應對當前的能源危機,日本首相也表示對新的核能項目持開放態度,這無疑是福島核災害後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與此同時, 阿根廷、盧旺達以及巴基斯坦等發展中經濟體也在加大對核能項目的投資。


全球核能市場預計將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長,預計到2027年,裝機量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10%。然而,建造一個核反應堆無疑是一個漫長而昂貴的過程。全球核電價格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更為高昂,這意味著加大核能設施的建設並不能有效降低能源成本。


受制於嚴格的安全法規、原材料(鈾)以及其他高成本投入的影響,核能成本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不會迎來大幅下降。

為解決這一問題,新的技術正在不斷發展,例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有望消除放射性廢物並增加能源產出的核聚變。 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間,核聚變吸引了私營部門近30億美元的投資。然而,一些專家預測核聚變技術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取得規模性的商業運用,其高昂的成本、漫長的建造過程和其他挑戰將繼續阻礙核能源在未來五年內作為替代性可再生能源的進程。

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俄烏衝突所造成的能源供應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近期宣布了投資或推遲淘汰核能發展的計劃。儘管如此,發達經濟體的產量預計在短期內將持續下滑,而新興市場的產量增長仍不足以彌補這一差距。雖然許多國家對核能逐漸採取開放態度,但上文所提及的幾種障礙仍將製約其發展。在短中期內,核能被廣泛利用的可行性依然偏低。然而,核能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卻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各國逐漸加大在能源安全以及實現排放目標等層面的投入,核能再度獲得青睞,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嶄新的機會。對此,建立有利於投資的監管環境對該行業的振興至關重要。未來,需求端的變化將顯著影響核能價格的走向。考慮到中短期內核能產量的低增長,各經濟體對核能的需求可能會逐步下降,進而導致價格下行。然而,在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緊張、石油剩餘產能有限、發達經濟體核電生產放緩的前提下,核能價格下降空間相對有限。

核能產量的擴張可作為部分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抓手。新興市場中新的反應堆已經逐漸上線,進一步推動核能產量的上升。若未來的能源價格能有所下調,該地區的企業可能會受益。新興市場間核能板塊的競爭將日益加劇。對企業來說,在這種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核能相關的出口及投資機會有望逐漸增加。

趨勢五:“後真相時代”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愈來愈多的錯誤或是虛假信息充斥了每個人的信息流。而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其迭代速度極快,尤其是在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板塊的發展,如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合成視頻、音頻以及照片,可能會對社會正常運轉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面向大眾的深度偽造相關應用程序及軟件層出不窮。例如只需支付少量費用,Deepfakesweb.com就能在幾小時內為客戶生成極為逼真的深度偽造視頻。基於OpenAI 的圖像生成器DALL-E mini,可在兩分鐘內根據用戶輸入的文本免費生成合成圖像。

此外,近期開始冒頭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進一步提高了深度偽造的準確性。社會大眾正在形成一個共識,即未來幾年內任何互聯網用戶都能做出接近完美的深度偽造內容。人工智能生成文本(AI-generated text)也是深度偽造技術的迭代方向之一 ,它們都有可能被用於惡意傳播批量生產的虛假信息及新聞。

與此同時,公眾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也受到影響。皮尤研究近期展開了一項實驗:實驗者被要求識別五種事實性陳述以及五種觀點性陳述。在受訪的5000名美國成年人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對大部分或全部的陳述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經由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所傳播的虛假或誤導性信息同時會對企業的聲譽、運營以及財務狀況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各類企業必須為”後真相時代”的到來做好足夠的準備。


各國政府也對日益增長的深度偽造威脅保持警覺。美國國會在2019 年提出了《深度偽造技術問責法》,要求對所有深度偽造內容附上強制性水印和明確的標籤,不過該立法最終未能推進。歐盟,近期要求互聯網巨頭對深度偽造技術所生成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管控。中國也在著手起草相應的監管法規,要求任何使用深度偽造技術的平台或公司 "尊重社會道德和倫理,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然而,對該項技術的監管仍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隨著公眾對社媒平台中所傳播的信息警惕性增強,內容認證技術等手段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我們可以更從容的態度去應對這些挑戰。深層偽造技術也有一些有益的應用,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圖形處理公司英偉達共同產出了10萬張合成大腦圖像,幫助確定一系列腦部病變的演變。

然而,如果不對深度偽造的大幅度擴散做好準備,全球信息環境將會不可避免地惡化,進一步侵蝕公眾信任,造成社會和政治兩極化割裂,為民眾生活、企業運營帶來額外的成本。

對此,企業首先要形成危機意識,提高對深度偽造技術的應對能力。建立相應的應對措施,並投入相應的資源和人員,形成危機管理團隊(包括紅藍對抗模擬),加強其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響應能力。其次,加強員工培訓。訓練有素的員工可以與企業共同抵禦日益複雜的深度偽造攻擊,保護公司免受財務和聲譽損失。

Eric Peterson為科爾尼全球商業政策委員會執行總裁,賀曉青為科爾尼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總裁,周鵬遠為科爾尼合夥人,科爾尼諮詢顧問樊天翊對本文亦有貢獻;編輯:馬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gciosgf大中華留學生全球總會

The truth is inde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how to define?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Merry Reading Time, Host: WP  Edit: OF Discussing "Who holds the truth?"   1,the story of the woman of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