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孔子和7歲孩童的故事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讀書會

主持:總會長

整理:會務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幾顆?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一日孔子攜弟子驅車駛往莒國今(山東省莒縣),途經一處村鎮小道,見一七歲稚子立於道中央見馬車駛來也絲毫沒有退讓之意,出於好奇下車查看。

孔子問:“你這頑童,見到馬車為何不繞道?”

孩童答:“自古只有車馬繞道城池的道理,哪有聽過拆了城池讓道車馬的。”

孔子又問:“城池在哪裡?”



孩童指著地上剛用石頭堆砌完整的堡壘說道:“偌大的城池你看不見嗎?”

孔子又問:“那城池總該有讓馬車經過的大門吧?”

孩童彷彿恍然大悟道:“我竟忘了小人走小門,大人應有大門才能通行。”

遂在虛空畫了一個大門,恭敬的對孔子說:“先生請。”

👉:神童項橐智懟孔子

這個讓孔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孩子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祖上的第三代子孫項橐,項羽是第十一代。

一向恃才傲物的孔子也是被項橐煞有介事的“騷操作”給整懵了,

一時玩心大起,於是自覺的走進了項橐的“城門”,

笑瞇著眼睛說道:“老夫見你這稚子有點意思,不如我們來比試一番?”

豈料項橐卻不干了:“小子修築城牆甚是忙碌,就不陪先生玩鬧了。”

這可把一向被眾星捧月的孔子給整鬱悶了,

於是再問道:“你可知我是誰?”

項橐卻不慌不忙答道:“你是誰關我何事?”

孔子繼續問:“怎樣你才願意和我比試?”

項橐環顧四周略感無趣,於是說道:“既是比試,贏了可有糖吃?”

這鄉村小道哪裡有集市,倒是孔子見這稚子如此有趣,不禁生出收徒的心思。

於是稍作思量後孔子說:“我們各自提問作答,輸了的就認對方做師父如何。”

項橐一聽,自己還沒收過徒弟,於是便應允。



可能是看著這頑童甚是狂妄,於是孔子也沒有手下留情,問道:

“人存於世,皆因天上星辰地上五穀,那我且問你,天上有星辰幾許,地上有五穀幾顆?”

本以為項橐會乖乖認慫拜孔子為師,哪料項橐只是眉間微皺,

瞬間答道:

“你這老頭,難道不知‘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的道理?那我且問你,你可知道自己眼睛上方的眉毛有多少根?”

這一問倒是將孔子問的有些語塞。


此時孔子的弟子有些看不下去,走下馬車指著田邊耕地的農人問項橐道:

“你看這農人每天都在用鋤頭耕地,他可知道自己一天用這鋤頭鋤了多少次地?”

項橐白了一眼孔子的學生道:

“先生每日乘坐馬車行駛,可知這馬蹄子一天上下落了多少次地?”

弟子也語塞了,本欲繼續發問找回點面子,奈何一時卻想不出可問之題。



👉項橐之問難倒孔子

此時項橐卻靈機一動問向孔子道:

“先生可知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為什麼能鳴叫,松柏為什麼能冬夏常青。”

孔子一聽,這個簡單,不假思索就答道:

“鵝和鴨的腳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鴻雁是因為有長頸,所以能鳴叫,松柏內心堅定,所以能冬夏常青。 ”


項橐聽完後假裝惋惜的直搖頭,

“先生您答錯了,先生您要拜我為師了。”

孔子一聽也是一愣,十分好奇的問道,“錯在何處?”

項橐正襟危坐故作沉著學著孔子的樣子說道:

“魚鱉的腳掌不是方形的,卻能浮在水面上;

蛤蟆亦能鳴叫,卻沒有大雁那般的長頸;

空心的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難道它也是因為內心堅定嗎? ”

是啊,竹子連心都沒有,何談內心堅定呢?



正在此時卻見一路白衣送葬的人家擔著口黑色大棺,吹著喇叭唱著歌謠經此走過。

但見披麻戴孝的兒女只是一路唱著歌謠卻未曾見其落淚嚎哭。

一向仁義孝道至上的孔子十分氣憤,正欲上前教導,項橐卻將孔子攔下,問道:

“先生為何動怒?”

孔子憤憤答道:

“父母新喪還能如此從容歌唱,是為不孝。”

項橐卻質問孔子道:

“先生可聽清他們吟唱的歌謠作何解?”

孔子一聽更怒了:

“難道世上還有什麼歌謠比得上父母離世更重要?”


項橐此時不禁有些鄙夷這位所謂的“聖人”,

於是有些不悅的說道:

“先生枉為人師,連事情的真相都未曾聽清,就不分青紅皂白準備斥責別人。

他們歌謠的內容唱的是‘肥豬出了圈,野馬上了羈,金銀入了櫃’。 ”

孔子詢問項橐可知其中意。

項橐答道:

“肥豬出圈就是女兒嫁人了,野馬上羈就是兒子娶親了,金銀入櫃就是老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後欣然逝去了。”

此時孔子對眼前這個七歲稚子更多了些許驚訝,於是伸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項橐不急不慢的說:

“對於一個老人而言,兒女各自有了歸宿,自己也老有所依無疾而終。

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兒女為什麼要大哭大鬧的讓父母走得都不安生呢? ”

項橐繼續說道:

“有一些子女生前百般虐待父母,死後卻嚎啕大哭以欺世人更欺自己。

反倒是生前對父母孝順體貼的子女,父母走後他們心裡也是難過的,但一個人真正的哀傷是沒有辦法表達的,他們難過但卻問心無愧,更沒有必要哭給世人看。 ”


孔子本以外項橐只是善於“詭辯”的黃口小兒,卻不料其在看透人心,人情,人性,以及洞察時勢通曉世故方面也有如此見地。

能在此地遇見這樣一位聰慧無比的孩童,孔子心生感嘆的說出了那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時的孔子內心深處是十分認可這個叫項橐的孩童的,他自認為自己七歲的時候是不如項橐的。

所以孔子鄭重的拜了項橐為師。

才有了後來《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的典故。


👉:項橐的夭折

孔子走後,孔子拜少年神童項橐為師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列國君主耳裡。

於是先後有幾個君主都派侍者來邀請項橐到其國家。

一來想親眼目睹什麼樣的少年可以讓大儒孔子都甘拜其為師,二來也是希望得此神童為自己國家所用。

但項橐皆以自己年幼,且不願離開故國去到別國為由拒絕了。

其中吳國的君主屬於比較心胸狹隘之輩,數次邀請項橐未果後,他擔心項橐日後為其母國效力成為自己國家的一大“禍害”,於是想在項橐還未成長起來時,就先將其扼殺。

在項橐年滿13歲時遂派武士將項橐引致荒郊野外亂刀砍死棄屍荒野。

也有一說是孔子隨行的弟子因嫉妒項橐的聰慧將其毒害。

也許孔子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一時興起會害了這個天賦秉異的孩童。

古人有個說法叫:“早慧必傷”。

意思是孩童時期就很聰明的人多半活不長久,比如秦國12歲就拜相的甘羅,曹操13歲就病死的么子曹沖。

而在當時那個列侯爭奪戰亂四起的年代,早早就名聲在外的項橐的早夭卻是看似偶然中的必然。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普通百姓家裡有點家傳寶物尚且謹慎藏匿,何況是一個“興許能改變一國國運的”神童?!

👉:故事背後的謎團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是否有一些感悟,畢竟時隔千年,不管這個故事究竟是為了弘揚孔聖人的“不恥下學”而杜撰,還是真的曾經有過那麼一個叫項橐的神童,姑且就當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可有三件事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世人對拜師的態度究竟是什麼?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哪怕是聖人孔子也是人,遇到一個能夠在某些方面對其有教育意義並且孔子也很虛心的拜其為師誠心受教的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

何故滿城風雨甚至招至殺生之禍。

2.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在那個戰亂頻發,自身都朝不保夕的年代,項橐稚子年幼不懂世道艱險,孔子見過的那些“慧極必傷”英年早逝的神童應該不少吧。

既然如此欣賞項橐,為何不教其“藏拙”,或者至少應該告訴知情人不要將此事再度擴散,待到項橐順利長大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時候再當個故事流傳吧。

3.項橐悲劇的根源究竟是啥?

有人說項橐的悲劇在於見到了孔子並因此一舉成名。

可是如項橐這般的才華橫溢且鋒芒畢露,即便不遇見孔子,任何一個有學識的人都遲早會發現項橐的“聰穎過人”吧。

有人說項橐如果不拒絕吳國國君就不會招來殺生之禍。

一個孩童不為自己所用都可以一擊殺之的君王,試想如果項橐真的投奔了他,又真的能有好的結局嗎?

人貴在中庸,凡能成大事者皆不喜風頭過勝,誰人不想被萬人敬仰受八方來朝。

但人性有一個很低劣的本性:凡人有我無時,便心生妒意。

這是天性,聖人也只能是壓抑天性而做不到抹除天性。

既然無法控制別人的“私慾”,便只能掩藏自身的“鋒芒”。

殺死項橐的是“人性”而非某一個人某一件事。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人性遍布這個世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項橐通達世事卻唯獨忘記了透徹自身,聰明的人大都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

善於自查自省自悔的人也許並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能適應這個世界的。聰明是別人天生的無法求來,謙虛卻是可以後天學習和借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gciosgf大中華留學生全球總會

These are the tips people follow you!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Host: WP  Edit: OF Today’s merry reading time, we have discussed these issues. And each had their own opinions. W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