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形勢解析:
一:引言:
現在,在美國國內“反華”已經成為了主基調,誰“反華”越厲害,誰就能贏得越多的選票,誰也就有了更多的政治資本
佩洛西如此、霍爾科姆如此,甚至連歐洲的一幫政客也是如此。在民意調查中顯示,願與中國一戰的美國人數量遠遠高於願與俄羅斯一戰的數量,兩者相差好幾倍,願與俄羅斯開戰的大概只有5%。
如何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難道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實力比不上俄羅斯嗎?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人為何不敢與俄羅斯直接交手。
二:美國為何不願意和俄羅斯交手
首先,俄羅斯的核力量可能是美國人最為忌憚的軍事力量,俄核力量可能超過英、法、中三國之和。俄羅斯現在擁有3個集團軍的陸基核導彈部隊,可以說是世界上編制最大的陸基核力量。
僅以俄羅斯最值得驕傲的近衛導彈第27集團軍舉例,該集團軍擁有5個導彈師,其中第28紅旗導彈師就有30枚井射核導彈,包含20枚“亞爾斯”(SS-29)和10枚“白楊M”(SS-27)。
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還部署了10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僅比美國海軍少了4艘,比法國和英國的戰略核潛艇加起來還要多。
俄羅斯的核政策也非常具有威懾性,俄羅斯並沒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由此可見,美國人確實害怕俄羅斯的核力量。
否則,美國人也不會坐下來和俄羅斯商談削減核彈頭的數量。
其次:俄羅斯的常規軍力也很厲害,雖然和蘇聯的“巨大塊頭”相比,俄羅斯的常規力量已經縮減了至少6成以上,但是還是讓美國人無法放心。
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都是一馬平川,非常適合俄羅斯陸軍的摩托化部隊大縱深攻擊,而且俄羅斯敢於出手的性格還是讓西歐國家不敢過於放肆。
第三: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已經前後打了5場戰爭,分別和車臣武裝、格魯吉亞、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烏克蘭等連續交手,其中和車臣武裝就交手了2次。
可以說,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只有短短30餘年的歷史,但是戰爭經歷和美國相比一點都不差。
美國人和歐洲人都明白,如果把俄羅斯逼得太緊,俄羅斯出手的時候一定是重拳,可惜頂在一線的烏克蘭領導人澤連斯基和他的政府同僚並不明白這個道理。白白當了美國人的砲灰。
三:為何美國人不“害怕”中國
首先:中國的民族基因裡並沒有侵略別國的傳統,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中國也想要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矛盾。
在中國國家的近幾場對外作戰中,沒有一場是中國國家主動挑起來的,都是被迫的自衛反擊作戰。
僅以加勒萬河谷事件舉例,當時印軍的邊防兵已經把帳篷搭在了中方實際控制線一側,中軍的西藏邊防部隊某團也保持了高度克制,給足了印度面子,最後將印度趕了出去。
其次:美國國內一直都以一種說法,認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人輸得太慘,美國軍人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條件比中方志願軍優越很多,即使這樣,美國也差一點沒有守住三八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傷亡超過了以後的任何一場戰爭,僅以鐵原阻擊戰為例,衣衫襤褸的志願軍第63軍就讓美軍損失了1.5萬人,甚至超過了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總死亡人數。
因此,美國總想通過和中國的較量中找回面子,不得不說,美國確實是一個會輕易認輸和認錯的國家。
美國國內一直都在拿那場戰爭說事,總以為只有和中國再較量一番,才能證明美國才是真正的“老大”。
中國和俄羅斯不同,近20年來,中國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是抓住機遇期,快速發展自己的綜合實力。因此中國國家從來不主動“惹事”,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為,中國人已經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因此他們挑釁和試探的膽子一次比一次大。
四:中國如何應對不利局面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中國的軍事實力還比較落後,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作戰能力和軍事技術。
美國上下普遍認為,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可能和朝鮮在同一層次,直到最近20年,解放軍的裝備才跟上了其他歐美國家的主流水平。
拿此次台海大演習來說,解放軍的空軍戰力恐怕要讓美國人好好清醒一下了,東部戰區出動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數量和質量都足以看齊甚至超越美國主力航空隊的裝備水平。
同時出動100架以上的戰機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相當一部分中小國家全部的空軍力量。拿殲16戰鬥機來說,雖說殲16戰鬥機並不是中國國家最先進的戰鬥機型號,但也足以讓附近的美國空軍F-15C“喝一壺”。
據美國媒體報導,解放軍的殲20戰鬥機數量可能已經接近美國空軍F-22戰鬥機的保有量,要知道,世界上擁有100架隱身戰鬥機的國家現在只有中國和美國。
中國的軍事實力一直都是短板和弱項,因此,近幾年,中國要抓住機會更新自己的武器裝備,擁有相當數量的先進武器裝備才是解放軍戰勝一切強敵的底氣。
尤其是對對方壓力最大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通過增加戰略核潛艇的數量讓對方再也不敢逾越底線。
最後,中國還要有給對方“劃紅線”的底氣和思維,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中國,雖然解放軍通過實戰化演習讓對方感受到了壓力,但是還沒有讓對方有所收斂。
結語:
中國希望和美國和平相處,但是實力更強,別人才會好好和你說話,否則,中國還要為此花費更大的人力和財力去應對不利局面,如此下去並不是長久之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